這是個位很「神奇」的台灣企業家,也是以前跟長榮的張榮發並列的民進黨幕後金主。
許文龍,創辦奇美實業,現在是世界TFT-LCD螢幕的主要生產商之一,高科技行業。他同時設立奇美醫院,奇美博物館(擁有世界收藏最多的小提琴),也有奇美電台。
高中年年最後一名,設專科是因為讀到高中難找老婆,讀到專科才有看頭,選學校是專門選一間常罷課的。三個孩子哪間學校畢業的,他都不清楚。
五十歲後希望每星期只上班一天,結果不能如願,只好上班兩天,兩個半天。最神奇的是,操控幾千億台幣產業的他,在奇美竟然是沒有辦公室,更怪的是公司沒有管理部門。
想創業的人,想搞政治的人,想搞教育的人,想搞藝術的人,應該看看這本裡。裡面有寫他對生活,經商,美藝,政治的看法。
本書耗時12年,由許文龍口述,林佳龍、廖錦桂共同編著,完整呈現許文龍橫跨日據時代至今八十載的生命歲月,更立體展現許文龍三百六十度人生的各種面向與人生價值觀,是目前唯一一部也是最完整、最貼近許文龍的傳記回憶錄。
第一部:釣魚哲學
事業,是我人生三六○度裡的九十度而已。
我這二、三十年來每週只上一、兩天班、每天都在釣魚,很多人都說一定不可能,是在騙人的。其實,他們若真來看我的生活就會發現,這是真的,因為事業只是我人生三六○度裡的九十度而已。
很多人在學校讀很多書,畢業之後,事業變成生活裡的三六○度,就沒有時間去吸收別的東西了。
但對我來說,我的事業很重要,更重要的卻是我的休閒時間。如果一個人只是被工作綁住,忙到都沒有閒,一輩子的打拚,就非常沒有價值了。
我本來就很愛休閒,不愛上班。到五十歲時我就想,不然一禮拜上班一天就好了。後來因為基金會的事情多,就變成一禮拜上班兩天。而這兩天其實也只是兩個半天,早上不上班,去釣魚,下午才上班,幾十年來就這樣實施。找我一定是禮拜一和禮拜四下午,剩下的,是我自己的時間。當然,若有特別重要的事、生意上的事,你可以到家裡來找我。
這兩個半天,也不是全花在工作,因為我有博物館要忙,買畫買琴什麼的。實在來講,我花在事業上的時間,一禮拜應該不超過五小時。如果超過五小時,我就覺得浪費太多時間了。
我們有個重要的會議,是禮拜一下午,在這個會議上決定集團的重要決策,一個禮拜開一次,差不多就兩個半鐘頭。所以認真來講,過了這兩個半鐘頭,我的工作就結束了。當然若臨時有重要事情,我就叫他們晚上過來。過去奇美有一些重要決策,就是在家裡做的。
我也不愛應酬,什麼同業公會、婚喪喜慶,我都不參加。我們公司從來沒有開幕、破土、動工這類的儀式。
政治的事情,一般我很少談;也有罵政府的朋友來這裡透透氣,不過他們都是過去兩蔣時代被壓迫的人,像我這種歲數的。我生意上的朋友反而很少。
我想,主要也是價值觀。有人會為了拚國策顧問去大費周章,我是認為都無所謂。如果你把價值放在社會地位,當然會去追求,可是當你的價值是放在拉violin、釣魚、唱歌時,你就不會去追求社會地位了。我很討厭台北那種生活,都是不得已的時候才會去的。
那我的私人時間都怎麼利用呢?你看,我一禮拜至少有四、五天是在釣魚。釣魚是很耗時間的,五、六點鐘就要起床。回來之後,游個泳就累得要命,我身體又不是說很好,都睡到下午三、四點。所以客人若要找我,都是四、五點以後。
再來,我很喜歡音樂,一禮拜有兩天是家庭音樂會,他們會來和我一起唱歌、彈琴。禮拜五是晚餐以後他們來,一定是唱到半夜十二點;禮拜天是晚上六點就來,也是演奏到十二點,大家都很快樂。
我也怕小提琴退步,每天都要花一些時間練習。除了小提琴,我曼陀林、吉他、鋼琴也彈一點。
然後差不多十年前,我又開始想說這些世界名畫要把它做一些拷貝,所以也畫畫。講到繪畫,我頭一張就畫了半年,臨摹《琴韻少女》,現在放在我客廳。這是十九世紀奧地利的油畫,剛開始的時候,畫了又改、畫了又改,有時候畫著畫著,會想說,這畫為何這麼歹命,被我畫成這樣。可是後來又想,畫完以後子孫可以說:「這是阿公畫的,阿公也是不賴的!」所以也就很開心了。
我能留下的,只是這些而已。我素描的基礎算是相當好的,應該是不輸給這些美術科的人。因為雕塑跟繪畫有關,所以我也捏一些雕塑。
我喜歡看書,報紙也得翻一下,看看有沒有什麼事情。看書是很大的享受,最近我讀一些十九世紀的小說,發現十九世紀的小說實在很偉大。我很討厭的,是經營管理的書,從來不摸也不看。雖然這樣講是很不好意思,但實在講,一個很簡單的原理,往往被這些學者寫得很複雜,對我們沒什麼幫助。
我在家裡就是忙這三樣:拉琴、畫畫、讀書,光是這幾樣,我的時間就不夠用了。
總之在生活裡,我很不喜歡被人吵,我很喜歡自己的時間。喜歡靜靜的,思考,或是做什麼事都好。
這,就是我的三六○度人生。
事業,是我人生三六○度裡的九十度而已。
我這二、三十年來每週只上一、兩天班、每天都在釣魚,很多人都說一定不可能,是在騙人的。其實,他們若真來看我的生活就會發現,這是真的,因為事業只是我人生三六○度裡的九十度而已。
很多人在學校讀很多書,畢業之後,事業變成生活裡的三六○度,就沒有時間去吸收別的東西了。
但對我來說,我的事業很重要,更重要的卻是我的休閒時間。如果一個人只是被工作綁住,忙到都沒有閒,一輩子的打拚,就非常沒有價值了。
我本來就很愛休閒,不愛上班。到五十歲時我就想,不然一禮拜上班一天就好了。後來因為基金會的事情多,就變成一禮拜上班兩天。而這兩天其實也只是兩個半天,早上不上班,去釣魚,下午才上班,幾十年來就這樣實施。找我一定是禮拜一和禮拜四下午,剩下的,是我自己的時間。當然,若有特別重要的事、生意上的事,你可以到家裡來找我。
這兩個半天,也不是全花在工作,因為我有博物館要忙,買畫買琴什麼的。實在來講,我花在事業上的時間,一禮拜應該不超過五小時。如果超過五小時,我就覺得浪費太多時間了。
我們有個重要的會議,是禮拜一下午,在這個會議上決定集團的重要決策,一個禮拜開一次,差不多就兩個半鐘頭。所以認真來講,過了這兩個半鐘頭,我的工作就結束了。當然若臨時有重要事情,我就叫他們晚上過來。過去奇美有一些重要決策,就是在家裡做的。
我也不愛應酬,什麼同業公會、婚喪喜慶,我都不參加。我們公司從來沒有開幕、破土、動工這類的儀式。
政治的事情,一般我很少談;也有罵政府的朋友來這裡透透氣,不過他們都是過去兩蔣時代被壓迫的人,像我這種歲數的。我生意上的朋友反而很少。
我想,主要也是價值觀。有人會為了拚國策顧問去大費周章,我是認為都無所謂。如果你把價值放在社會地位,當然會去追求,可是當你的價值是放在拉violin、釣魚、唱歌時,你就不會去追求社會地位了。我很討厭台北那種生活,都是不得已的時候才會去的。
那我的私人時間都怎麼利用呢?你看,我一禮拜至少有四、五天是在釣魚。釣魚是很耗時間的,五、六點鐘就要起床。回來之後,游個泳就累得要命,我身體又不是說很好,都睡到下午三、四點。所以客人若要找我,都是四、五點以後。
再來,我很喜歡音樂,一禮拜有兩天是家庭音樂會,他們會來和我一起唱歌、彈琴。禮拜五是晚餐以後他們來,一定是唱到半夜十二點;禮拜天是晚上六點就來,也是演奏到十二點,大家都很快樂。
我也怕小提琴退步,每天都要花一些時間練習。除了小提琴,我曼陀林、吉他、鋼琴也彈一點。
然後差不多十年前,我又開始想說這些世界名畫要把它做一些拷貝,所以也畫畫。講到繪畫,我頭一張就畫了半年,臨摹《琴韻少女》,現在放在我客廳。這是十九世紀奧地利的油畫,剛開始的時候,畫了又改、畫了又改,有時候畫著畫著,會想說,這畫為何這麼歹命,被我畫成這樣。可是後來又想,畫完以後子孫可以說:「這是阿公畫的,阿公也是不賴的!」所以也就很開心了。
我能留下的,只是這些而已。我素描的基礎算是相當好的,應該是不輸給這些美術科的人。因為雕塑跟繪畫有關,所以我也捏一些雕塑。
我喜歡看書,報紙也得翻一下,看看有沒有什麼事情。看書是很大的享受,最近我讀一些十九世紀的小說,發現十九世紀的小說實在很偉大。我很討厭的,是經營管理的書,從來不摸也不看。雖然這樣講是很不好意思,但實在講,一個很簡單的原理,往往被這些學者寫得很複雜,對我們沒什麼幫助。
我在家裡就是忙這三樣:拉琴、畫畫、讀書,光是這幾樣,我的時間就不夠用了。
總之在生活裡,我很不喜歡被人吵,我很喜歡自己的時間。喜歡靜靜的,思考,或是做什麼事都好。
這,就是我的三六○度人生。
第三部:理想國
我們的政府得了「管理病」,什麼都管,又什麼都管不好。
我再講一個浪費的故事。
我在澎湖西嶼有一間別墅,是釣魚的別墅,那個港口有兩個漁民在出入,另外還有一個有牌的是在養魚,剛好三個人。
但有多少警察在顧?
五個!
日本時代西嶼鄉有幾個警察?我有去探聽,總共兩個。日本時代那裡治安也好,什麼都好,光復之後沒多久,我在那裡還釣得到魚。可是,差不多從十二、三年前,那個別墅我已經不常去了,為什麼?因為澎湖區裡面毒魚、電魚、炸魚的情況非常嚴重,已經炸到都釣不到魚了。
現在的西嶼鄉可能有幾百個警察,到底又是在顧什麼?
政府喊要改革喊了十幾年,可是最基層的情況到底是如何?實在講,恐怕政府自己都不了解。
我們國家最大的浪費,就是海洋。我們自稱是海洋國家,有婆娑美麗的海洋,可是直到現在,海洋不能自由出入,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。你看,你們要跟我出海釣魚是不行的,一定要事先辦手續。我全世界走透透,出海要辦手續的只有台灣,就連共產國家都沒有這麼做。我去蘇聯、歐洲跟美洲很多國家釣魚,想要出海的話,自己駕著船就出去了,唯獨台灣就是不行,還派人守著。
這浪費了多少人力跟資源?去安平看看就知道了。在安平港口,也不知是士兵還是警察,都七、八人守在那裡,這完全是人力的浪費。走私也好、偷渡也好,誰會笨笨的從那裡出去?曾文溪以外,這裡還有二仁溪、鹹水溪、鹿耳門溪等等,溪流很多,人家怎麼會笨笨的走你那邊?
但是根據政府的法律,一艘小船若要出海,就必須先把船開到檢查哨,一個警察得下來檢查,然後根據三十幾條法律,看這艘船是載什麼東西出去、有沒有載小姐出去?問題是,通常船身搖晃得很厲害,上船都很困難,所以那些警察有沒有下來巡查過?從來沒有!就這樣找人民麻煩,找了幾十年。
但是這種事,政府官員都不會說沒用。
船和車子是不同的。船要停下來必須慢慢的停,若是一艘大船要停靠,還需要小船去幫忙。這種形式主義根本是在浪費時間、浪費油料。
我記得,一九九六年我開始提政府改造時,全省港口已經配備了三千警力,但是政府的公文說,三千還不夠,還要再加兩千。公文上是這樣寫,所以拜託中央還要再加人。
那麼,當時全台灣的警察有多少人?七萬人,等於平均每兩百五十人,就有一個警察,這是破世界紀錄的。你們可以去查,沒有一個國家每兩百五十人就配一個警察的。
我是沒那個資格做行政院長,但假若院長給我做,現在政府人員的三分之一給我,我都嫌太多。
像這些不必要的管理,我在李總統時代就建議過,要取消。但說管制要取消、出海要自由,到現在還是沒辦法。
沒辦法又是為了什麼?因為後來出現了一個陳由豪,因為誰誰誰又偷渡了,就把鬆綁又吞了回去。本來已經有開放,現在又說哪個人會偷渡,再把開放政策縮回去。如果禁止是有效的,那就好,但是這種作法,有效嗎?
還有,我們若在台灣搭飛機,到現在還必須驗身分證,還要提早一個鐘頭去機場。時間就是生產力,政府有必要這麼做嗎?民主國家有人在管國內航線嗎?為什麼不能像坐巴士一樣方便?再說,買機票時,櫃檯小姐也驗過了啊。
同樣以搭飛機這件事來說,真正該管的卻沒在管。台灣買的汽油也沒有別的國家貴、飛機採購也一樣的價錢,為什麼我們買的機票,價錢會比人家高?這些錢,流到哪裡去?
政府不但海上管、天上管,連一個人要去爬山,他都管。大家若有爬山的經驗就知道,甲種管制的山,還不是我們想去就能去的。要事先申請,但申請要花一禮拜,你們在台北比較便利,我們在南部的,還要寄到台北。有時候我笨笨的想去爬山,他說要手續,我說好,就來辦,他才說申請要到另一個地方。乙種管制的山,也要到另一個地方辦手續。
到底你管這個是要做什麼?
台灣的高山、海洋這麼美,你為了少數幾個人的可能犯罪,限制了千萬人親近自然的機會,不能自由欣賞台灣之美,這種頭腦到底是破幾個洞?
這種管理觀念是怎麼來的?這是二二八以後、戒嚴令以後才有的法令。我就曾跟政府說,台灣現在還是戒嚴文化。說是已經解嚴,其實所有威權的法令依然存在著。因為我們的政府有一個特色,就是:管理有增無減,再古早的規定都留著。
我認為,我們的政府是得了「管理病」,什麼都管,又什麼都管不好。
該管卻沒在管的事情我再講一個。在地方上常有一些慈善機構或農漁會,喜歡丟一些魚苗下去野放。可是,你魚苗在這裡放,漁民就在那裡抓。抓去幹嘛?給鴨子吃!小隻的魚賣不了錢,但是很好抓,因為剛放下去的魚苗會傻傻的,在那裡漂,所以,就演變成這裡放魚、那裡撈魚。
政府喜歡放魚沒關係,可是,放完以後呢?
所以,政府在做的事情你若仔細觀察,經常都只有半套,沒有配套。該做的事情不做,不該管的事情管一堆,然後,報告書上面就寫我做了多少事、放了多少魚、小孩已經生出來了……,這樣就算完了。結果,是變成怎樣呢?
我們的政府得了「管理病」,什麼都管,又什麼都管不好。
我再講一個浪費的故事。
我在澎湖西嶼有一間別墅,是釣魚的別墅,那個港口有兩個漁民在出入,另外還有一個有牌的是在養魚,剛好三個人。
但有多少警察在顧?
五個!
日本時代西嶼鄉有幾個警察?我有去探聽,總共兩個。日本時代那裡治安也好,什麼都好,光復之後沒多久,我在那裡還釣得到魚。可是,差不多從十二、三年前,那個別墅我已經不常去了,為什麼?因為澎湖區裡面毒魚、電魚、炸魚的情況非常嚴重,已經炸到都釣不到魚了。
現在的西嶼鄉可能有幾百個警察,到底又是在顧什麼?
政府喊要改革喊了十幾年,可是最基層的情況到底是如何?實在講,恐怕政府自己都不了解。
我們國家最大的浪費,就是海洋。我們自稱是海洋國家,有婆娑美麗的海洋,可是直到現在,海洋不能自由出入,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。你看,你們要跟我出海釣魚是不行的,一定要事先辦手續。我全世界走透透,出海要辦手續的只有台灣,就連共產國家都沒有這麼做。我去蘇聯、歐洲跟美洲很多國家釣魚,想要出海的話,自己駕著船就出去了,唯獨台灣就是不行,還派人守著。
這浪費了多少人力跟資源?去安平看看就知道了。在安平港口,也不知是士兵還是警察,都七、八人守在那裡,這完全是人力的浪費。走私也好、偷渡也好,誰會笨笨的從那裡出去?曾文溪以外,這裡還有二仁溪、鹹水溪、鹿耳門溪等等,溪流很多,人家怎麼會笨笨的走你那邊?
但是根據政府的法律,一艘小船若要出海,就必須先把船開到檢查哨,一個警察得下來檢查,然後根據三十幾條法律,看這艘船是載什麼東西出去、有沒有載小姐出去?問題是,通常船身搖晃得很厲害,上船都很困難,所以那些警察有沒有下來巡查過?從來沒有!就這樣找人民麻煩,找了幾十年。
但是這種事,政府官員都不會說沒用。
船和車子是不同的。船要停下來必須慢慢的停,若是一艘大船要停靠,還需要小船去幫忙。這種形式主義根本是在浪費時間、浪費油料。
我記得,一九九六年我開始提政府改造時,全省港口已經配備了三千警力,但是政府的公文說,三千還不夠,還要再加兩千。公文上是這樣寫,所以拜託中央還要再加人。
那麼,當時全台灣的警察有多少人?七萬人,等於平均每兩百五十人,就有一個警察,這是破世界紀錄的。你們可以去查,沒有一個國家每兩百五十人就配一個警察的。
我是沒那個資格做行政院長,但假若院長給我做,現在政府人員的三分之一給我,我都嫌太多。
像這些不必要的管理,我在李總統時代就建議過,要取消。但說管制要取消、出海要自由,到現在還是沒辦法。
沒辦法又是為了什麼?因為後來出現了一個陳由豪,因為誰誰誰又偷渡了,就把鬆綁又吞了回去。本來已經有開放,現在又說哪個人會偷渡,再把開放政策縮回去。如果禁止是有效的,那就好,但是這種作法,有效嗎?
還有,我們若在台灣搭飛機,到現在還必須驗身分證,還要提早一個鐘頭去機場。時間就是生產力,政府有必要這麼做嗎?民主國家有人在管國內航線嗎?為什麼不能像坐巴士一樣方便?再說,買機票時,櫃檯小姐也驗過了啊。
同樣以搭飛機這件事來說,真正該管的卻沒在管。台灣買的汽油也沒有別的國家貴、飛機採購也一樣的價錢,為什麼我們買的機票,價錢會比人家高?這些錢,流到哪裡去?
政府不但海上管、天上管,連一個人要去爬山,他都管。大家若有爬山的經驗就知道,甲種管制的山,還不是我們想去就能去的。要事先申請,但申請要花一禮拜,你們在台北比較便利,我們在南部的,還要寄到台北。有時候我笨笨的想去爬山,他說要手續,我說好,就來辦,他才說申請要到另一個地方。乙種管制的山,也要到另一個地方辦手續。
到底你管這個是要做什麼?
台灣的高山、海洋這麼美,你為了少數幾個人的可能犯罪,限制了千萬人親近自然的機會,不能自由欣賞台灣之美,這種頭腦到底是破幾個洞?
這種管理觀念是怎麼來的?這是二二八以後、戒嚴令以後才有的法令。我就曾跟政府說,台灣現在還是戒嚴文化。說是已經解嚴,其實所有威權的法令依然存在著。因為我們的政府有一個特色,就是:管理有增無減,再古早的規定都留著。
我認為,我們的政府是得了「管理病」,什麼都管,又什麼都管不好。
該管卻沒在管的事情我再講一個。在地方上常有一些慈善機構或農漁會,喜歡丟一些魚苗下去野放。可是,你魚苗在這裡放,漁民就在那裡抓。抓去幹嘛?給鴨子吃!小隻的魚賣不了錢,但是很好抓,因為剛放下去的魚苗會傻傻的,在那裡漂,所以,就演變成這裡放魚、那裡撈魚。
政府喜歡放魚沒關係,可是,放完以後呢?
所以,政府在做的事情你若仔細觀察,經常都只有半套,沒有配套。該做的事情不做,不該管的事情管一堆,然後,報告書上面就寫我做了多少事、放了多少魚、小孩已經生出來了……,這樣就算完了。結果,是變成怎樣呢?
第四部:永恆的藝術
美,就是對每一個觀賞者的心靈都有所訴說!
許多人經常問我,我為什麼喜歡藝術?喜歡藝術的「什麼」?
對我來說,藝術是自然的產物,是大家看了、聽了會喜愛的東西,會感覺很美的東西。
就說美術好了,美術原本就是把大自然的東西留下來,好讓人在家裡也可以看到下雪時山的風景、海的風景,所以需要有圖畫。美術就是從這裡產生的。把一個實際的、讓你產生美感的景象描繪出來,是由這個目的出發。
十九世紀以前,畫家畫出來的作品除了供自己欣賞,也希望能分享給別人。對於畫家所想表達的內容,一般人也感受得到。
也就是說,美這個東西,是有一種普遍性,大家對於美多少會有共同感,而且也有一個相互溝通的管道。像大家在我這裡欣賞的素描,當時大約是五、六歲就要開始訓練的。所謂素描,就是如何把一個物件的光影、線條描繪出來,重要的是畫出來的作品要讓人看得懂,不是要表現自我,所以當時不稱做藝術家,而是藝術「者」。
但是到了十九世紀晚期、二十世紀初期,大家生活變得富裕了,相片也有了、印刷技術也發明了,對這些古典的作品都已經看盡、看膩了,文化界就開始轉向,追求更新奇的東西。
拿現代來做比較,我覺得比較不好的,就是現代藝術太過追求creation(創新),追求過頭了。創新原本是好事,卻變成別人想不到、別人沒做過的東西我來做,就是你們在講的「標新立異」,所以,有一幅畫眼睛是長在這裡,另一幅就要長在那裡,一定要跟人家不一樣。
問題是,這一來實在大家都「看嘸」。現在蓋有名的畢卡索,他在畫什麼也沒人知道,更嚴重的是,你還不能說他「畫得醜」喔,你進去看現代主義的作品,看完之後就要說:「這個作品很好,感覺不錯。」只知道說「感覺有夠好」,卻沒那個勇氣說自己「看嘸」,「實在畫得醜」。
有一個很極端的例子,是法國的杜象。他在台北市立美術館展覽的時候,拿便器出來擺。他擺一個便器,稱做是「造型藝術」,名字一下子響亮了起來。
小便器可以當成是藝術品嗎?
若說這是一個藝術品,我要說,這是一個很壞的作品,他就是為了打知名度而已,可是,還真多人慕名去捧場呢。所以我說,這個時代已經不太正常了。
台灣已經相當富有,我們台灣人花錢的方式,我看除了中東那些王儲,很少國家比得上。當我們開始唱歌、到處旅遊、欣賞大自然的行為,這就表示我們的肚子已經顧飽了,大家的吃穿基本上沒有大問題。在這樣的時代,我認為錢就應該花在文化上,文化在人類的生活裡是很重要的。
我也不是什麼大演奏家,可是我演奏的小提琴,讓人聽了會微笑,這就是藝術,才是存在生活裡的藝術,是生活的一部分。
可惜的是,現在文化界都是從歐美回來的人,有一些現代的氣味。這原本不是壞事,要這些學者都停留在過去也是不行的。不過我總覺得,我們活在現代,到底受到什麼樣的美學的影響?我是認為,若是要給大眾的藝術文化,應該就要考慮大眾是否可以吸收跟接受。
問題是,那些留美、留法的博士去國外學一些很新的東西,回來就主持政府的會議,在他們的眼睛裡,看得懂的美術已經不稀奇、聽得懂的音樂也已經不稀奇了,一定要說一些人家不懂的,才能表現他們的學問。所以文化工作長期交給專家學者來主持,導致文化與藝術脫離了大眾,已經跟社會脫節。
奇美博物館就是要彌補這個落差。文化,應該是人人都看得懂、聽得懂的。不是很高級的人才懂,是一般歐巴桑、歐吉桑都可以接受的東西。所以我博物館典藏的作品,就是以具象的、寫實主義的作品為主,大家都看得懂它的美。我們收藏十九世紀以前古典、寫實主義的東西,是以這些藝術品為主。
我欣賞十九世紀,就是因為那個時代沒有「藝術家」,只有「藝術者」。藝術者為了生活必須畫得讓客人高興,他們的作品一般人都看得懂。
文學也好,音樂也好,美術也好,十九世紀都是一個人類文化最高峰的時代,我是覺得,我們就應該接受西方這些古典藝術的好處。早在十五、十六世紀文藝復興的時代,就有很不得了的作品,像《大衛的像》,那個你看了真的會感動,那是米開朗基羅的。人家米開朗基羅,即使是個死人,也要跑去解剖,看看肌肉是什麼樣子。所以你看,他的畫、雕塑出來的人物,線條那麼有力,看了真的動容。你現在看羅丹的作品還是很美,林布蘭的畫、雷諾瓦的畫,五百年後還是會那麼好。
雖然那個時代贊助者比較霸道,藝術者的作品變成了貴族的所有物,但換個角度來看,貴族也保護了藝術者創作的空間,他們拿錢出來做出好的環境,讓藝術者不用煩惱生活,也可以做出好作品。而他們支持的這些藝術者,做出來的音樂也好、美術也好、建築也好,或者是雕塑,都是要給大眾欣賞的,大家也看得懂它的美。鼻子是鼻子,眼睛是眼睛,沒有那種鼻子在這裡,眼睛在那裡的。
美,在對每一個觀賞者的心靈都有所訴說。這就是文化的普遍性,和它偉大的地方。不過,這也不是我先提出來的,蓋有名的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就說過這句話。他說:
藝術,不是為了解悶或興奮的感官享受,也不是為了服務少數人癖好的審美活動;它既非審美的潮流,更不是詩意的代名詞。藝術真正的特性,是表達人類對生命真諦的了解,擴大美好的感情,進而喚起心靈對人類和世界的關懷。
說得有夠好。
所以,我們國家整體的文化水準若要提高、人民生活若要快樂,這一步就要先做。為了這樣,我的博物館才發展出一個文藝的復興,提供大眾的文化,屬於草地的東西。我看得懂的畫,歐吉桑、歐巴桑看得懂的畫,小學生看得懂的東西,就是我收藏的原則。
美,就是對每一個觀賞者的心靈都有所訴說!
許多人經常問我,我為什麼喜歡藝術?喜歡藝術的「什麼」?
對我來說,藝術是自然的產物,是大家看了、聽了會喜愛的東西,會感覺很美的東西。
就說美術好了,美術原本就是把大自然的東西留下來,好讓人在家裡也可以看到下雪時山的風景、海的風景,所以需要有圖畫。美術就是從這裡產生的。把一個實際的、讓你產生美感的景象描繪出來,是由這個目的出發。
十九世紀以前,畫家畫出來的作品除了供自己欣賞,也希望能分享給別人。對於畫家所想表達的內容,一般人也感受得到。
也就是說,美這個東西,是有一種普遍性,大家對於美多少會有共同感,而且也有一個相互溝通的管道。像大家在我這裡欣賞的素描,當時大約是五、六歲就要開始訓練的。所謂素描,就是如何把一個物件的光影、線條描繪出來,重要的是畫出來的作品要讓人看得懂,不是要表現自我,所以當時不稱做藝術家,而是藝術「者」。
但是到了十九世紀晚期、二十世紀初期,大家生活變得富裕了,相片也有了、印刷技術也發明了,對這些古典的作品都已經看盡、看膩了,文化界就開始轉向,追求更新奇的東西。
拿現代來做比較,我覺得比較不好的,就是現代藝術太過追求creation(創新),追求過頭了。創新原本是好事,卻變成別人想不到、別人沒做過的東西我來做,就是你們在講的「標新立異」,所以,有一幅畫眼睛是長在這裡,另一幅就要長在那裡,一定要跟人家不一樣。
問題是,這一來實在大家都「看嘸」。現在蓋有名的畢卡索,他在畫什麼也沒人知道,更嚴重的是,你還不能說他「畫得醜」喔,你進去看現代主義的作品,看完之後就要說:「這個作品很好,感覺不錯。」只知道說「感覺有夠好」,卻沒那個勇氣說自己「看嘸」,「實在畫得醜」。
有一個很極端的例子,是法國的杜象。他在台北市立美術館展覽的時候,拿便器出來擺。他擺一個便器,稱做是「造型藝術」,名字一下子響亮了起來。
小便器可以當成是藝術品嗎?
若說這是一個藝術品,我要說,這是一個很壞的作品,他就是為了打知名度而已,可是,還真多人慕名去捧場呢。所以我說,這個時代已經不太正常了。
台灣已經相當富有,我們台灣人花錢的方式,我看除了中東那些王儲,很少國家比得上。當我們開始唱歌、到處旅遊、欣賞大自然的行為,這就表示我們的肚子已經顧飽了,大家的吃穿基本上沒有大問題。在這樣的時代,我認為錢就應該花在文化上,文化在人類的生活裡是很重要的。
我也不是什麼大演奏家,可是我演奏的小提琴,讓人聽了會微笑,這就是藝術,才是存在生活裡的藝術,是生活的一部分。
可惜的是,現在文化界都是從歐美回來的人,有一些現代的氣味。這原本不是壞事,要這些學者都停留在過去也是不行的。不過我總覺得,我們活在現代,到底受到什麼樣的美學的影響?我是認為,若是要給大眾的藝術文化,應該就要考慮大眾是否可以吸收跟接受。
問題是,那些留美、留法的博士去國外學一些很新的東西,回來就主持政府的會議,在他們的眼睛裡,看得懂的美術已經不稀奇、聽得懂的音樂也已經不稀奇了,一定要說一些人家不懂的,才能表現他們的學問。所以文化工作長期交給專家學者來主持,導致文化與藝術脫離了大眾,已經跟社會脫節。
奇美博物館就是要彌補這個落差。文化,應該是人人都看得懂、聽得懂的。不是很高級的人才懂,是一般歐巴桑、歐吉桑都可以接受的東西。所以我博物館典藏的作品,就是以具象的、寫實主義的作品為主,大家都看得懂它的美。我們收藏十九世紀以前古典、寫實主義的東西,是以這些藝術品為主。
我欣賞十九世紀,就是因為那個時代沒有「藝術家」,只有「藝術者」。藝術者為了生活必須畫得讓客人高興,他們的作品一般人都看得懂。
文學也好,音樂也好,美術也好,十九世紀都是一個人類文化最高峰的時代,我是覺得,我們就應該接受西方這些古典藝術的好處。早在十五、十六世紀文藝復興的時代,就有很不得了的作品,像《大衛的像》,那個你看了真的會感動,那是米開朗基羅的。人家米開朗基羅,即使是個死人,也要跑去解剖,看看肌肉是什麼樣子。所以你看,他的畫、雕塑出來的人物,線條那麼有力,看了真的動容。你現在看羅丹的作品還是很美,林布蘭的畫、雷諾瓦的畫,五百年後還是會那麼好。
雖然那個時代贊助者比較霸道,藝術者的作品變成了貴族的所有物,但換個角度來看,貴族也保護了藝術者創作的空間,他們拿錢出來做出好的環境,讓藝術者不用煩惱生活,也可以做出好作品。而他們支持的這些藝術者,做出來的音樂也好、美術也好、建築也好,或者是雕塑,都是要給大眾欣賞的,大家也看得懂它的美。鼻子是鼻子,眼睛是眼睛,沒有那種鼻子在這裡,眼睛在那裡的。
美,在對每一個觀賞者的心靈都有所訴說。這就是文化的普遍性,和它偉大的地方。不過,這也不是我先提出來的,蓋有名的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就說過這句話。他說:
藝術,不是為了解悶或興奮的感官享受,也不是為了服務少數人癖好的審美活動;它既非審美的潮流,更不是詩意的代名詞。藝術真正的特性,是表達人類對生命真諦的了解,擴大美好的感情,進而喚起心靈對人類和世界的關懷。
說得有夠好。
所以,我們國家整體的文化水準若要提高、人民生活若要快樂,這一步就要先做。為了這樣,我的博物館才發展出一個文藝的復興,提供大眾的文化,屬於草地的東西。我看得懂的畫,歐吉桑、歐巴桑看得懂的畫,小學生看得懂的東西,就是我收藏的原則。
其它資料: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奇美
購買此書:點擊這裡
1 則留言:
成功人士必定有过人长处。希望多向你学习。
張貼留言
各位鄉親,
因為您的電腦不穩定、網絡也不大穩定、伺服器不懂穩不穩定,所以建議您寫了長篇大論之後,先copy & paste在您的Notepad中,才按下「張貼意見」。因本站珍惜您的意見才有此忠告。皆因事有前例,友人長篇大論欲「泼」之時,電腦死機(俗稱「腦死」),他「幹」個不休。來電訴苦,我只聽到粗話,沒聽到留言內容。老夫子說:「真耐人尋味!」